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目前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也是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首要之地。近幾年,大氣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京津冀地區PM2.5和PM10污染已經在努力改善中,但是臭氧污染卻在不斷加重。
8月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了《京津冀2013-2016年區域污染狀況評估》(以下簡稱《評估》)。評估顯示,2013-2016期間,京津冀地區夏季臭氧污染上升13.3%,正成為該地區大氣污染的一個突出問題。
評估指出,四年來,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24小時臭氧的年平均濃度上升了6.7微克/立方米。其中,北部地區濃度水平最高,增加幅度也最快。值得注意的是,這13個城市整個2016年夏季的8小時臭氧濃度平均值,基本都超過了中國和世衛組織100微克/立方米的標準。
全國各地:臭氧逐漸“上位”
放眼全國,不僅僅是京津冀地區,其它省份也遭遇臭氧污染的影響。環保部上月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空氣質量數據也顯示,6種主要污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指標上升幅度最大。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2013年以來,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長三角臭氧濃度有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上升最為顯著。
據《南方日報》消息,今年上半年,惠州空氣質量有7天超標,其中6天為臭氧超標,集中發生在4月、5月。臭氧成為影響惠州空氣質量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惠州正加強與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在摸清“家底”的同時,建立臭氧形成及濃度變化模型,科學制定臭氧控制技術方案,指導臭氧污染防控工作。
在藍天白云的晴朗天氣下,成都也遭遇到臭氧污染的“襲擊”。成都市環保局透露,7月1-9日中心城區空氣質量1天優、4天良和4天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臭氧和二氧化氮,4個超標天首要污染物均為臭氧。
另據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的數據,7月份南京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2天,污染9天;全月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大幅下降,尤其是PM2.5濃度下降明顯,月均濃度僅有18微克/立方米,為近5年是最低值。其中,在污染9天中,主要污染物是臭氧。
對癥下藥:源頭減排
目前科學研究一般認為,我國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較復雜。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是內因,高溫、強太陽輻射等氣象條件是外因。另外,區域傳輸可以說是污染形成的輔助條件。
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發電廠、燃煤鍋爐和水泥爐窯等高位燃燒或工藝過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石化工業排放和有機溶劑揮發等。由此可見,控制這些污染排放源對于防治臭氧污染十分關鍵。
如何根本解決臭氧污染?業內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管控臭氧,對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主要污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污染趨勢、有效降低臭氧濃度。
該評估負責人之一陳松蹊表示,在PM2.5水平較低時,光照會更強,這就加快了臭氧的形成。但是長遠來講,這兩個問題可以通過減少排放同時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