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臭氧成為了我國大氣環境的主要污染物。全國多個省市,包括揚州、南京、咸陽、陜西等,都遭遇了嚴重的臭氧污染。而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的情況也不樂觀,專家建議,應當強化城市協防聯控能力。
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環保部上月發布的338城半年空氣質量報中也明確,日最大8小時臭氧濃度指標上升幅度最大。認真研究之后可以發現,全國多地都出現了臭氧污染抬頭的現象。
揚州市環保部剛剛發布消息稱,2017年截至目前為止,該市已經出現了58個臭氧超標天,創下4年來最高紀錄。有關負責人稱,關于臭氧超標的原因,首指就是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至于外因,紫外線強度和空氣透明度增強也會催化臭氧生成。
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也發布了一份7月數據,與PM2.5濃度下降呈鮮明對比的就是臭氧濃度的提升。9個污染天,臭氧成為主要污染物。雖然相比6月,臭氧超標天數下降,但是更多的還是外因。據分析,是溫差帶來的對流使得臭氧得以加速擴散。
再看陜西,盛夏時節該省多次出現臭氧污染超標情況。該省13個市區,6月臭氧污染天數占比超過八成。據介紹,夏季的持續高溫以及強日照都是臭氧濃度急劇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工業和城鎮密集帶來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影響也不容忽視。
除此之外,南昌、咸陽、臨沂等眾多城市都遭遇了臭氧污染侵襲。另一方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還著重點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2017年臭氧濃度都有明顯上升。有負責人介紹,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首要污染物都已經是臭氧。
面對這種情況,兩個城市群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大氣環境。最新消息顯示,從9月起,珠三角將開展為期3個月的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而且,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被定為示范區,對臭氧污染防治提出了多項重磅措施。
而早在2016年的時候,由美國杜克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江蘇省環保廳等學院機構組成的科研團隊就展開了針對長三角地區臭氧污染的研究。根據研究中心的統計和分析,長三角臭氧超標集中出現在春末和夏季。說到如何治理,專家建議,加強城市群的協同防控能力。
這種方式也同樣適用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的臭氧污染治理,相比之下,京津冀目前正在展開的“2+26”城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行動無疑是最佳的催化劑。近年來,隨著京津冀治氣力度提升,加強傳輸通道城市之間的聯防聯控能力已經被提上了治污日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大研究團隊建議,要像管控PM2.5一樣管控臭氧。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也指出,當務之急是對污染過程、污染源、污染原因等進行更細致的總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艷則認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仍需加強。
不論是單獨從城市本身來看,還是從城市群這個集體來看,臭氧污染形勢都非常嚴峻。如何有效地控制臭氧污染,更好地控制臭氧前體物的排放將成為各地亟須破解的命題。